■记者杜勇清通讯员王淼
在淮阴区吴城镇河滩村,70岁的赵义伯种了一辈子地,却被土地折腾得没了脾气。2015年下半年,雨水不歇脚,村里几百亩水稻遭了殃,赵义伯家补种了两次的稻田,最终连农本都没苦回来。
对河滩村村民而言,地是“命根子”。全村807户村民,家家户户柴米油盐全靠“一亩三分地”,其中,人均年收入低于6000元的有95户,村集体收入也多年徘徊在1万元左右,是省定经济薄弱村。“河滩弱,弱在种地望天收、致富没项目。”去年2月,受省委指派,就职于南京邮电大学江宁校区办公室的梅琼,进驻河滩村担任村党总支第一书记,干的第一件事就是挨家挨户上门,听老党员掏“心窝”、挖“穷根”,一起找“路子”。
走访中,村民向梅琼提出当务之急要做的三件事:修路、筑渠、架路灯。经过测算,需要经费300多万元。钱哪来?梅琼有办法,分三步走:“第一步把学校给我带来的10万元帮扶资金派上用场;第二步跑南京,前后去了15趟,争取到省里的农业开发资金215万元,修路、筑渠不成问题;第三步,向镇里的供电部门‘化缘’,为村里架起了100盏路灯。”
“这只是起步,今年我们准备再流转500亩地搞红椒大棚,新上的莲藕项目马上也要开始进行育苗,”梅琼说,既然来到河滩,就要给河滩留下点什么。考虑到自己来自高校,去年11月,他通过调动校友资源,把宝应一位从事莲藕产业的老板请到河滩,流转了200亩土地,落户了一个投资200多万元的莲藕项目,搞莲藕、龙虾、泥鳅生态养殖,打造生态农庄,不但村民可以拿租金、赚务工费,一年还可为村集体增收6万元。“明年再扩大到1200亩,涉及农户300户,村民脱贫没问题,”梅琼对此信心满满,“今年下半年,由南京邮电大学校友孙总投资1000万元的农村电子商务项目也将落户河滩,项目建成后,村民们经过培训进入分销平台,从此也能发‘淘宝财’。”
“试点一旦申请成功,有210万元扶持资金,但全区22个乡镇只有10个指标,不争取不行,”梅琼为此在镇党委政府的帮助下多次跑区跑市,最终为河滩争取到粮食烘干房项目,“总共四间烘干房,能满足全镇10个村的粮食烘干需求,今年夏收就能投入使用,预计一年可为河滩增加村集体收入10万元。”
脱贫致富领上了路,梅琼更忙了。“一边忙项目,一边还记挂着村里的低保户、留守儿童,”村民王茂香说,去年三伏天,几十户低保户,梅书记一户不落给送去电风扇、牛奶,“逢年过节还送米送面送食用油呢。”不仅如此,去年3月,梅琼经过多次牵线搭桥,促成南京邮电大学同仁社工服务中心与淮阴师范学院社会工作系携手合作,在淮阴区实施开展为期两年的“童享幸福”关爱留守儿童发展综合服务项目,每周由社工志愿者对孩子们提供三次服务。在此基础上,梅琼向南京市争取到共青团系统“公益联盟”组织的支持,该组织将来到河滩开展送书助学和“微心愿”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