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学者聚焦如何发挥翻译在讲好中国故事的作用
——信息时代翻译研究与教学研讨会在南邮新海燕策略研究行
“语言·文化·技术:信息时代翻译研究与教学研讨会”会议现场 本网记者 吴楠/摄
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吴楠 通讯员康艳)4月8日至9日,由南京邮电大学外国语学院主办、《外语教学》暨《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编辑部协办的“语言·文化·技术:信息时代翻译研究与教学研讨会”在南京邮电大学新海燕策略研究行,来自全国高校的200多位专家学者参加研讨会。
南京邮电大学副校长周南平在开幕式致辞中介绍了南京邮电大学的历史,以及南京邮电大学外国语学院近年来在翻译研究和教学方面所做的工作及取得的成就,并指出,在经济、文化加速全球化、数据爆炸、技术革新日新月异的今天,翻译必将再一次被推至时代大舞台的中央。翻译对今日中国之重要性,还在于:处于伟大复兴进程中的中国需要走向世界,世界也需要了解一个快速崛起的民族及其文化。而如何将东方智慧更好地介绍出去,如何把中国故事讲得动听,讲得诱人,这个光荣的任务便落在翻译界各位专家、学者的肩上。他希望与会专家为南邮翻译专业建设和翻译研究与教学多提意见,也希望南邮师生多向与会学者请教。
《外语教学》编辑部主编、西安外国语大学教授王和平在致辞中指出,在这个快速变化的世界,信息技术和数字技术对于翻译的影响持久、广泛而深刻。再加上中国文化走出去和“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的实施,翻译的重要性日益凸显,翻译人的使命光荣而艰巨,翻译的话题和问题比以往任何时期都要多得多。在大好形势下,翻译界存在的问题也是显而易见:一方面,翻译作品、论文、专著、翻译期刊的数量堪称空前,另一方面,却存在着翻译作品认定难、翻译研究成果发表与出版难的问题,这极大地影响了作为翻译主体的翻译人的教学与科研的积极性,进而影响翻译事业的健康发展。还有,如何发挥翻译在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构建中国良好形象中的作用、如何对接国家战略和社会需求,如何提高翻译传播的效果,如何进一步发扬广大本土化理论,如何进一步提高翻译教学和人才培养的质量等等,都需要我们翻译人共同探讨和思考。他希望与会学者畅所欲言,为推动我国翻译学科、翻译教学与研究以及翻译事业的快速发展,以及中国文化、中国文学的对外传播和交流贡献智慧。
开幕式后,浙江大学教授许钧作了题为《关于外语学科翻译成果认定的几个问题》的报告,对翻译的学术价值作进行探讨,指出翻译成果具有包括学术资源、理论创新与人文关怀等多重的价值,进而根据高校教师职称评审要求的条件,从学科建设、学科评估、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等四个方面探讨翻译和翻译研究的重要性,为翻译成果的认定提供可参照的路径。
来自全国高校的200多位专家学者参加研讨会。 本网记者 吴楠/摄
清华大学教授王宁则在以《作为跨文化阐释的翻译》为题的发言中指出,翻译与跨文化阐释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当前的中国文化和文学走出去的过程中,跨文化阐释可以更为有效地推进中国文化和文学走向世界的进程。但是翻译又不能等同于跨文化阐释,过度的阐释也许能促使一个理论概念或一部文学作品在异域文化中获得新生,但它并不属于严格意义上的翻译。在推进中国文化和文学走向世界的进程中,这两种手段都是必不可少的,它们可以在不同的方面起到不同的作用。
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王克非则在《翻译即选择》的主旨报告中指出,由于译者生活在特定时空、特定文化和特定语言中,因而在考察和分析翻译文化的史实中要认识到翻译的选择性;翻译的选择表现在两个层面:比较宏观的文化层面和比较微观的语言层面,二者相互影响和观照。
中山大学教授王东风以《诗意与诗意的翻译》为题发言,他从西方诗学的角度揭示,诗意的形成是意和形共同作用下的一种审美体验,尤其是语言运用的陌生化形式,而传统的诗歌翻译重意而轻形,这是造成诗歌翻译作品中诗意惨淡的重要成因,而形式方面的翻译亏损主要发生对节奏的无视之上。有鉴于此,诗歌翻译只有尽可能地音形意兼顾,才有可能尽量多地保全原诗的原汁原味的诗意。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教授黄忠廉在《中国文化外译+互联网主体优先规划》的报告中,基于国内外互联网及其大数据处理提出“外译+互联网”的中国文化外译模式,做好顶层设计、规划好宏观战略,通盘思考优先规划序列问题,有步骤、有计划、分时段、分方向、分地域地规划中国文化外译事业,实现中国文化外译战略的最优化。
上海交通大学教授胡开宝在《<政府工作报告>英译中的中国政府形象研究——一项基于语料库的研究》的报告中,基于自建的中央政治文献汉英平行语料库为研究平台,分析了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中的中国政府形象,指出其英译本建构出一个积极有为、关注民生和民主、执行力强但亲和力略显不足的政府形象,这一形象的特征在很大程度上与英译文本中高量值情态动词的频繁应用相关,并从政府形象自塑角度提出了改进建议。
4月8日下午,与会学者在八个个分会场进行交流讨论,围绕“翻译与中国文化走出去”、“跨文化交际与翻译研究”、“翻译与语言服务人才培养”、“信息技术与翻译研究”、“翻译理论与应用研究”等主题进行了发言,并展开深入研讨。
4月9日上午,南京大学教授魏向清,上海师范大学教授朱振武,天津外国语大学教授赵彦春,扬州大学教授周领顺,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马会娟,华东政法大学教授屈文生,资深技术翻译专家、华为2012实验室南研分部原部长张建,舜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单杰分别作了题为《从“中华思想文化术语”英译看术语翻译的实践理性及基本原则》、《文学翻译的教与学: 问题与对策》、《音译的尴尬—— 《庄子》英译中专名的处理及译学思考》、《葛浩文译“狗”——基于葛译莫言10 本小说“乡土语言”翻译语料库的考察》、《国家机构赞助下的艾黎英译李白诗歌研究》、《法律翻译与中西法律交流:翻译研究与教学的一个面向》、《翻译技术给 MTI 带来的挑战与机会》、《创新和全球化背景下的人才培养》的大会发言。
魏向清结合现已发布的“中华思想文化术语”英译成果,借鉴实践哲学研究的理论视角,探讨了术语翻译实践理性及基本原则,为术语翻译实践方法论的确立提供相应理据。朱振武主要讨论了文学翻译教学中存在的教学主体的素养问题、教学方法问题和教学理念等问题,对文学翻译中存在的各种微妙关系体进行揭示,并对学生学习和练习中出现的常见问题进行逐一诊断。赵彦春指出,音译作为对源语言的语音转写可以带来便利和“保真”,但由于音译将源语能指所指之间的关系割断,必然会给译文尤其是经典译文造成伤害,并以《庄子》英译为例讨论了音译带来的问题和译者主体可能的操作范围和解决方案。
周领顺借助葛译莫言10 本小说“乡土语言”翻译语料库,穷尽性地统计了莫言作品中涉“狗”的原文和葛浩文译文,分类考察了偏见产生的根源和传统分析出现偏颇的事实,探讨了文化传播的深层机理。马会娟以长期生活在中国并受我国外宣机关雇佣的英语译者艾黎为例,研究了其李白诗歌英译,从而探讨国家机构赞助下的中国文学作品外译的特点及问题,对当前的中国文化外译工程提出了建议。
屈文生介绍了《法律翻译与中西法律交流》研究计划暨课程方案,指出该项融多个学科为一体的跨学科课题计划可以直接转化为教学课程,因而翻译研究与教学的边界可以突破无形的学科藩篱,社会科学的研究范式对翻译研究或有示范和启发意义。张建农的发言主要围绕“翻译技术当今快速发展,译员应具备哪些素质,教学中应如何匹配未来的译员职业?”,并提出联合培养MTI的若干建议和措施。单杰回顾了舜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二十年的发展历史,探讨了语言服务公司如何在这个创新与全球化并重的市场保持始终领先的优势,以及在在人工智能飞速发展、人口红利消失、中国国力不断增强的大背景下抓住机遇迎接挑战的实践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