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是文化交流的桥梁,是历史演进的重要推动力量。在中国文化几次重要对外大互动中,无论是汉唐的佛法东传,还是明清的西学东渐,翻译都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在经济、文化加速全球化、数据爆炸、技术革新日新月异的今天,翻译必将再一次被推至时代大舞台的中央。
研讨会现场
4月8日,由南京邮电大学外国语学院、《外语教学》暨《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编辑部等联合主办的“语言·文化·技术:信息时代翻译研究与教学研讨会”在南邮大召开。
南京邮电大学副校长周南平,浙江大学文科资深教授许钧,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外语与教育研究中心讲席教授、《外语教学与研究》主编王克非,清华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外国语言文学系王宁教授等高校学者出席。翻译大咖齐聚,研讨会实为高端学术盛会。
“我想,翻译对今日中国之重要性,在于:处于伟大复兴进程中的中国需要走向世界,世界也需要了解一个快速崛起的民族及其文化。而如何将东方智慧更好地介绍出去,如何把中国故事讲得动听,讲得诱人,这个任务便落在翻译学者的肩上。”副校长周南平说,“还有十多天(4月20日),就是南京邮电大学建校75周年纪念日,相信这次研讨会必定推动学校人文社科研究,加快信息文科建设步伐。”
曾因翻译了《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而一度引起文学界“米兰·昆德拉热”的译者许钧,并没有像往常一样针对专业内容进行主题报告,而是分享了自己对于“外语学科翻译成果认定的几个问题”的心得探讨。
“现在我们说翻译,往往还仅强调它的服务功能与一般工具性,但语言本身就是民族文化的表现,可以说,翻译是文学的再创造,它具有着丰富文化、推动社会发展的作用。”许钧说,“所以,我今天着重谈了对于翻译价值的认识。”
他认为,翻译成果具有包括学术资源、理论创新与人文关怀等多重的价值,进而根据高校教师职称评审要求的条件,从学科建设、学科评估、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等四个方面探讨翻译和翻译研究的重要性,为翻译成果等认定提供可参照的路径。
许钧坦言,从事翻译工作这么多年,一直都很关注对“翻译的学术价值”认可的问题,甚至不遗余力地帮助那些扎根文学翻译并作出巨大贡献,但学术硬指标却因此并不达标的同行,获得应有的职称。
“可以说,今天的发言,应是我第一次全面系统的阐述自己的观点,也是我发自内心的呼吁。我会持续关注,推动。”许钧说。(邬楠 张前)